学习公开课有一段时间了,学习的内容参差不齐,学习的方式也经过了几次修正,也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历程,总结一些相关的经验,分享之,如果对于您有略微帮助,莫感欣慰。

    最早接触视频课程,应该是在PMP培训的时候,当时老师提到TED,于是那段时间天天都听TED。但是TED()上的内容是没有字幕的,如果不对照讲稿来听,十分的吃力,不适合移动阅读和移动学习。

    后来,发现网易公开课()上有翻译好的TED演讲,有中英文字幕,大喜。在手机上装了网易空开课的客户端,开始利用零散时间听TED。同时网易公开课给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,上面有大量的精品课程,特别是一流大学的课程。

    对于我们做软件研发的,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计算机类的课程,学校则选择MIT,stanford这类。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,对于老师讲的一些术语不胜解,于是开始学习数学课程。数学课程主要选择MIT的,其实学的都很基础,单(多)变量微积分,线性代数,微分方程,主要是为了熟悉咱们本科学的数学知识的英文表述,当然,课程本身的内容也确实优于学校里学的。(毕竟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西方)

    同时学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哲学和心理学课程,包括博弈论,心理学导论,亲密关系等等。但是学习态度不同,对于计算机和数学课程的学习,都是整襟危坐,记的满满的笔记,对于这些感兴趣的课程,只是用来填充零散时间(现在发现,这样不好,这种填充零散时间的学习方式不能对这些课程达到系统的认知,往往都是一些模糊的记忆)。

    最近,公司上下班的班车变的拥挤和嘈杂了,如果纯粹听英文课程,获得的信息量大打折扣。于是转而学习中文课程,毕竟听中文,不用太关注就可以获得其中关键信息(母语就是母语,我可以望着车窗外的流动的城市,听着老师上课,间隔的低头看看视频,同时获得大量的信息)。

    中文课程,想想先选择清华、北大的,可惜清华提供的课程让人失望,转而搜索北大的课程,课程都很棒,收获颇丰。现在在看武汉大学的“中国古代思想智慧”,和北大的课程有些许差距,但绝对是一门优秀的课程。

    常常在想,人类的求知欲也是欲望的一种,在儒家中,应该是与食色性也归为一类。人如何控制自己对知识的欲望?所谓求学日益,求道日损,看来吾类凡夫俗子还是没能悟道。